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幼儿园教育创新发展

时间:2014-12-25 16:59:03  来源:  作者: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博学幼儿园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化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五千年文明的持续发展,铸就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产生了许多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如老子、孔子、司马迁、范仲淹等。那么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教育。教育开展得越广泛,教育开展得越早,效果才会越明显。所以,中国的发展,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必须从幼儿园的教育开始。
    为此,我园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组织教员队伍分期、分批到北京、石家庄、秦皇岛、高碑店等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全体职工100%都参加了学习培训,全部实行带薪免费培训。在老师培训基础上,我园三次带领家长去外地封闭学习“智慧家长培训班”,老师及家长受益良多。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将所学知识逐步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并取得良好效果。目前,我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企业联盟会员,正在申请加入河北省教育厅主办的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会员单位,还在申请加入北师大优秀社团中华读经典协会会员实习单位,以带动我单位全员参与读中华经典的活动,用经典启迪智慧,用经典照亮人生。
    一、传统文化的溯源从熟读经典开始
    宁静致远,思维的宁静才能提练出深刻的道理。易经论语,老子五千言,大学中庸,孙子兵法等经学典籍,都是古圣先贤经过多年沉淀才凝聚的超强智慧、超强能量。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重新汇聚这些超强能量呢?那就是从熟读古代圣贤经典开始,读书千遍,其义自现,只有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真正与巨人对话,懂得其中的精髓。一个人从幼儿成长至成人,记忆力与理解力的成长是成反比的,幼儿时期的理解力差,但是记忆力最强,等到成人时期,理解力很强,但是记忆力往往不如从前。从读诵经典的角度看,学习的最佳时机是越早越好。如何教孩童读诵经典呢?许多人会感到很困难,经典很坳口,这么小的孩子能读通吗?能读懂吗?孩童本身就是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他就会无条件接收什么,难易程度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而三岁左右是孩童语言开发的最佳时间,阅读开发的最佳时间是六岁,单从这一点来说,读经在三岁以前就应该开始了。读经的方法有很多,如听读,跟读,指读,齐读,当然读经更重要的在于重复,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才是学习成功的秘籍。
    二、孝亲尊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才能真正使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灿发光芒。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学习的内容我们确定了,那就是圣贤经典,但是我们该如何去实践呢?从哪开始呢。“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亲尊师为我们提供了实践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
    中国自古就有“孝亲尊师”的传统,“二十四孝”之事的感动,就连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位皇帝都给它做注解,并全国发行,人人皆学《孝经》,“程门立雪”的坚韧,我们无不从中体会到一份恭敬一份收获的真谛,还有那李密写《陈情表》是所留下的泪水,会同张良在月下的身影。这一切,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之中。任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仍坚定地将“孝亲尊师”的传统传承,我们的老师,我们的父母,便在其列。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他都不应忘记老师和父母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饮水思源,常怀感恩,唯有常怀感恩之心,收获了才懂得弥具珍贵,成功了也不会狂妄,所以“孝亲尊师”的美德时刻教导我们做事必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如果谈到孩童的孝亲尊师需要做的就太多了,如早上起来向父母问好,吃饭先请父母动筷,睡觉先请父母上床,见到老师先问好,老师需要要帮忙,请教老师要恭敬等。
    三、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更快地适应外在的环境,是为了更好、更早地把孩子放出去,归还于社会,而不是放在手心里。
    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是我们修身立命,使自己身心平静造福他人的基本品德。现在有许多孩子都不愿干活,说话也不中听,甚至想的事都是让别不人好的事情,别人出问题了,自己则幸灾乐祸。可想,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孩童的未来是多么可怕。有一位大学生说,她27岁了连做饭、洗衣服、补衣服等生活事情都不会做,工作之后,事事都不顺,工作干不好,老被辞退,她说在小的时候,家务活妈妈总是一个人大包大揽,说你写作业去吧,家里的事不用你干。到了姨舅家,也是从来不让她干活,有时候甚至主动提出来要做一件事,也被大人揽过去了。可以想像,这样不是真正地对孩子好,而是真正害了他,你省事了,什么活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什么也不用教,也不用担什么责任,这样的结果只能培养出一个生活的低能儿,最终交给社会,难道不会变成社会的负担吗?为什么呢,因为从小她就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习惯了。当然这位没有埋怨她的父母,但是父母的过错又如何能弥补呢?
    就算是从小就学习很好,可是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等步入社会后其面临的工作压力,心理压力,生活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有人曾经说,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多做些艰苦繁琐的事。例如,孩童从五六岁开始就应当干些家务活,如叠被子,扫地,擦桌子,洗碗等,吃饭不能剩饭粒,吃东西要懂得分享,懂得感恩等。
    四、培育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法宝
    建学校很容易,有钱就能盖;招生也很容易,牌子一挂人就来了。由谁来教呢?选择什么样的老师来教我们的下一代呢?择校不如择师,选择优秀的教师来教无不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人们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在不同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碰撞中发生了新的变化。改革开放使广大教师的观念和思想进一步解放,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都给师德建设带来种种新问题: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正在西化,甚至扭曲,如金钱至上、钱权交易、关系特权待现象严重污染了孩童幼小的心灵。如此以来,培养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老师就成了扭转中国教育问题的首要问题。
    首先应是培养良好的待人接物礼节礼貌。师者的外在形象应当是真诚、恭敬、谦虚的,礼节礼貌是人们在交往时相互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体现了时代的风尚与道德水准以及人们的文化层次和文明程度。它对人们交往时的基本要求是:诚恳、谦恭、和善和有分寸,做到待人“诚于中而形于外” 。礼节礼貌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时的外在表现,它主要通过礼貌语言和礼貌行为来表现对他人的谦虚和恭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礼貌表现在人们的举止、仪表、语言上,表现在服务的规范、程序上,表现在对客人的态度上。一个微笑,一个鞠躬,一声“您好” ,一句“祝您旅途愉快” ,这些都是礼貌的具体表现。良好的教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礼貌的基础。在有教养的人们中间,礼貌应该是出于自然的。特别是对于孩童来说,模仿能力强,老师的一个细微动作甚至都是他们学习模仿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传统文化老师培养和训练良好的礼节礼貌是最根本的。
    其二是培养师者的语言表达迟稳而有中气。随着现代快节奏生活的演变,许多人都是语速快,言语多,有如竹筒倒豆子,难免听者难以插嘴。新闻播音的语速在每分钟300字左右,而语言交流的正常语速在每分钟200字左右,录音的语速在140-170字之间为好,因为语速慢有利于给听者足够的反应时间,以便取得更好的沟通和交流,如果语速过快,就成了信息传播或收纳所了,可想是难以达到交流的目的的。谚云贵人语迟,就是说语速慢点有利于对方仔细听,认真思考,得出分析后而产生高质量的互动,既能充分尊重对方,又体现了自己的身价。语言表达要有中气,就是要求语言表达清楚,声音有底气,有精神头,而不能囫囵吞枣,支支吾吾。
    第三培养师者庄重的行为举止。举止,是指人的姿态和风度,它是人们的在外观上可以明显地被觉察到的活动、动作,以及在活动、动作之中身体各部分所呈现出的姿态,包括人的站姿、坐姿、走姿、面部表情等。所以,我们也把举止称为体态语言。举止同样是修养的表现,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信息。优雅的举止对于个人的形象塑造和事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如“坐如钟,站如松”就是一种健美挺拔、舒展优美、典雅大方的气质和风度。“弟子规”里讲“勿践阈,勿跛倚”“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等,就是对我们行为举止端庄稳重的最佳示范。
    建立一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老师队伍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作为一名教育组织者,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单位从建园到今天,已有一年多时间,并得到省教育厅刘良业秘书长的重视和支持,相信我们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还会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帮助。
    作为老师自身而言,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要靠后天的文化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多读点传统的经典诗词文章,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文化修养。只有通过不断的传统文化学习,把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积淀在心里,日积月累,慢慢就会变成自身的一种内在的文化素质,一种外在的儒雅气质。也要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锤炼,作为一名传统文化教师,在现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在一切都向钱看的时代,在丧失了理想与追求的时代,如何抵御外在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是每一位传统文化老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一课。“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甚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每个人都少一些贪欲,这个社会就多几份平静,只有道德沉淀下来才会换来文化的复兴。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