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时间:2014-10-29 15:38:19 来源: 作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4-10-28 09:08:45.0 本文来源:石家庄日报
原标题:追寻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摘要:刘良业告诉记者,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就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宣讲都是公益的,是志愿者们在从事这项工作。”2014-10-28 09:08:45.0 本文来源:石家庄日报
原标题:追寻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网易河北讯 这群人就是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下面简称“学会”)的志愿者们,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年轻”公益组织,虽然才刚刚走到第三个年头,却已经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我们从传统文化中找到了一把打开人生密码的钥匙,在热心传播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乐趣。”志愿者们说。
“我们传播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们能发挥无穷的力量。”
“学会虽然是2012年才成立,但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宣讲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体算起来应该是5年了。”学会的秘书长刘良业说。
刘良业告诉记者,成立这个志愿者组织就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所有的传统文化宣讲都是公益的,是志愿者们在从事这项工作。”
58岁的丁会颖是退休老师,成为志愿者后,她就经常奔波在宣讲传统文化的“一线”。除了到社区、学校义务讲座外,她还会到家庭给孩子或家长做一对一的传统文化宣讲。“主要是面向一些问题孩子,比如打架、斗殴、逃学、网瘾、青春期抑郁等问题的孩子。我主要是将《弟子规》、《道德经》等传统文化经典与这些问题孩子的具体实际结合,来开导和改变他们,大都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经典是智慧结晶,小到做人,大到治国,均有教益。因为我们传播的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它们能发挥无穷的力量。”
晓勇(化名)就是在丁会颖的帮助下,“改造”好的一位男孩。“晓勇是辛集市人,经常逃课。一天,凌晨四点钟,他的父母给我打来了电话,说晓勇又从学校跑了。当天我就坐车去了辛集市,见到了被父母找回来的晓勇。开始他并不理会我,后来在我的开导下才与我对话,原来正处于青春期的他过度敏感,而父母又少与他沟通,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跟他讲了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小故事,慢慢地,晓勇开始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试着与父母沟通,一起解决问题。经过一个月的努力,一家人解开了心结,晓勇也不再逃学。”丁会颖说。
44岁的匙建东也是一名志愿者,平时除了参与学会的公益讲座、公益传播外,他经常依托自己开设的教育机构做公益。“我很喜欢收集各类名言警句、摘抄记录写心得等,反复诵读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确实收获不小。”匙建东说,他几乎每周都会义务组织有孩子的家庭,做一些关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并传播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理念。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宣传传统文化,这让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
10月26日上午,31辆汽车载着近300名爱心人士驶进赞皇县白鹿村,村子里顿时热闹起来。“他们都是听过学会公益讲座的人,都是来采摘、购买爱心红薯的。”志愿者丁占军说。
57岁的丁占军是赞皇县一所学校的校长,也是学会设立的白鹿村实验基地的负责人。作为一名志愿者,他经常在农村义务传播传统文化。200亩的爱心红薯是丁占军带领学校师生一起种下的,所有的费用都是由他支付的。“我当时就计划等红薯成熟了,进行义卖,获得的收入除了用来改善学校的设施外,剩下的都会用做学生们的生活费,帮家长们减轻负担。”丁占军说,现在终于等到了红薯丰收,他和学生们都十分开心。
丁占军的女儿丁立文也是学会的志愿者,同时也是他最得力的助手。“我主要负责学会的文字工作,都说是‘上阵父子兵’,我们就是‘上阵父女兵’。我是老师,除了工作日外,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家帮助父亲。”丁立文笑着说,她和父亲主要是在学校和村里义务做传统文化讲座,“除了我们自己外,还会邀请其他志愿者过来讲。”丁立文告诉记者,给学生们讲传统文化,能让他们学习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会挤出时间读有关传统文学的书籍,看介绍传统文化的视频,不断丰富自己。”丁立文告诉记者,自己加入学会,主要是受学会志愿者——“希望将军”赵渭忠的影响。“18年前,我才13岁,赵将军就开始到我们白鹿村做慈善,几乎每年都要过来好几次。老将军的一言一行一直影响着我,是他把乐于助人和知恩、感恩的传统美德传给了我。”丁立文说,在赵将军的影响下,她加入了志愿团队,义务向人们传播传统文化。
位于石家庄市大经街的惠丰缘素食馆,是学会志愿者李小峰、牟广微夫妇创办的一家中式餐馆。从开业的那天起,夫妻俩就以“真情奉献,感恩社会”为宗旨,以健康、绿色、环保为理念,以弘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追求,积极打造特色餐馆,健康餐馆、感恩餐馆,并一直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餐饮,这种以实际行动弘扬“尊老爱老”传统理念的方式,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广泛赞誉。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来宣传传统文化,这让传统文化传播得更广。” 丁立文说。
“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我们何乐而不为?”
在学会的志愿者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中有学者、有大学教授、有高级教师等,他们就是志愿者中名副其实的“专家团”。
叶陈毅教授就是“专家团”中的一员,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天津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研究所所长等,每一个头衔都令人钦佩。
作为传统文化的义务宣讲者,他经常劳碌奔波于河北省乃至全国各地,乡村、城镇、大都市,走到哪儿他就把传统文化讲到哪儿。他曾在春节期间到高邑、赞皇等县的农民家里讲孝道课,一讲就是4天4夜;他也曾风雨兼程不知疲倦,通宵达旦、精益求精地备课,一夜仅睡2小时,次日又马不停蹄地讲一整天而无暇休息片刻;他还先后参加“孝道乡村行”与全国各地国学论坛讲演达200余次,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者。“每个人都应该为传统文化做些事情,它们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不仅自己要认真学习传统文化,更要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叶陈毅教授说。
76岁的袁俊生是一位退休教授,他也是“专家团”的成员。““‘知荣明耻’、‘孝经’等,这些都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都应该传承下去。”袁俊生说,人活着就要无私奉献,就要为社会作出贡献。所以退休后他再上岗义务传播传统文化,这让他“老有所为”。
“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正能量,传播正能量我们何乐而不为?”92岁的志愿者李春老人说。只要有公益讲座,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人也都会积极参与。老人说,传播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能让“人人有所获,人人有所乐”。
这个团队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志愿者也从开始的百余人发展到现在的近千人,除了义务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者还把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陆续向河北省及外省多个教育部门捐赠近300万元的教学资源。
“传统文化人人都得学,谁学谁幸福,谁学谁受益。”志愿者们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更大的平台宣传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幸福,让更多的人受益。”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回归人们的生活,形成了一股热潮。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有退休老师、有公司职员……他们深入学校、社区、家庭,义务宣讲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记者 李莉雅/文)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