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家庭伦理道德建设

时间:2015-09-08 09:06:48  来源:红网  作者:
王丹宇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它涵盖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各个方面。因此,培育家庭美德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性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属性之一。民族精神是民族特质的集中表现,是一个民族群体意识和行为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或精神状态。通常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延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又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具有维护民族群体生存与和睦团结,推动民族群体奋进作用的价值系统。富强、民主、爱国、和谐、重德、诚信、宽容、友善、自强等精神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价值观念,它的构建、凝练和培育,都不是凭空产生和发展的,它离不开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世界文明成果的借鉴,即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目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格局下,更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财富为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二千多年来,以儒家理论为主导的伦理规范、道德文化构成的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影响着中国人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这已是一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存在。”不仅如此,传统文化早已越出国界,对日、朝、韩以及越南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传统文化的影响还有扩大的趋势,1988年,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明确提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4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要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在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地。现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扩张、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被侵蚀的情况都很警惕,很多的民族都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和保持、固守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表现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作为泱泱大国的中国,更应当通过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体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升全社会的民族归属感,这也是我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具体表现。
  凝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赋予传统文化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体现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但同时,传统文化身上良莠并存、糟粕与精华同在。我们在学习、引用、借鉴时,既要看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核心价值观在社会意识形态属性上有本质的差别。它在时代、历史和阶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需要不断地进行扬弃、改造、更新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为传统文化添加时代特色和营养。
  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支撑。如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奋斗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广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精神;父慈子孝、伉俪和美、兄友弟恭的和谐家庭关系;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的处世之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等等。这些价值观、道德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追求,应该让这些思想精髓在当今生动鲜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不断得到充实、更新,得到更大发展。
  (二)弘扬优秀家庭道德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地方的人民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但与此同时,社会道德并未随之一起迈上新台阶,甚至还出现了倒退:道德似乎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利益、金钱成了人们考虑的首选。一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在很多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诚信”、“良心”“责任”这些最有效的道德约束机制在一些人心目中已变得毫无价值;许多诲淫诲盗的新民谣盛行;善良、诚实、正直等优秀品质被认为是迂腐的代名词;一些正义之举、道德的行为得不到充分的赞赏与肯定。在家庭中,成员之间脉脉的温情被冰冷的利益关系所取代;年长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被遗弃;家庭成员间普遍缺乏责任感、夫妻之间不忠实于对方,性行为草率;儿童教育问题突出等等。因此不少人都在慨叹,现在社会是物质丰裕而精神贫穷!因此,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公民道德水准刻不容缓!
  家庭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传统伦理文化非常重视家庭的根本作用,和谐的家庭被看做是人生的归宿,是普通人生活、奋斗的动力所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家庭道德伦理文化,如父母子女道德、夫妻道德、兄弟姐妹道德、姑嫂妯娌道德、祖孙道德、亲友道德等,而以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道德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睦亲齐家、勤俭持家、严以辅慈、敬以致孝、(夫妻)琴瑟和谐、同甘共苦、相敬如宾、励志勉学、进德修身、救难扶贫、团结乡邻、杜绝恶习、宽厚忍让、诚实守信、慎择交游、近善远佞等许多光辉思想。这些丰富的家庭伦理文化为现代家庭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也蕴含着许多和现代精神契合的内核,值得借鉴。如,传统孝道观念对家庭关系的稳定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孝道观念可以使老年人生活有保障,使家庭和睦幸福,使民风淳厚纯朴,在当前应该大力提倡。再如,古代关于夫妻和谐关系的思想,对今天的人处理爱情婚姻关系有积极意义。还如,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子女的德育教育、注重道德实践的事例都值得今天的人们思考和借鉴。
  其一,关于孝道。
  子女对父母亲而爱、爱而敬,即是“孝”。孝道观念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社会功能。关于孝,说法很多,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说“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 “百善孝为先”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个人首要、重要和根本的事情,孝是人伦之公理,百行之先,是仁义之本;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出发点;孝还被扩展为普遍的行为准则,使之成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基本手段。
  做到孝,首先要赡养父母。《礼记·祭义》中说:“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赡养父母是孝的最起码要求。其次要尊敬父母。尊敬父母,是让父母感到自己生活得有价值、有尊严,它要求子女从内心尊敬父母,尊敬父母的人格和意愿,不仅子女自己要尊敬父母,还要尽可能使他人和社会尊敬自己的父母,使他们心情愉悦。《礼记·祭义》中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其三,当父母有错误时,儿女也要委婉而耐心地劝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其二,关于夫妻关系。
  夫义妇顺是儒家处理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基本原则。夫义妇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伉俪和谐。孔子主张的夫妻关系是“妻子好合,如鼓琴瑟”。传统文化中,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相敬如宾、琴瑟和谐是夫妻关系的准则。即便是在男尊女卑的大环境下,传统思想中也有不少强调夫妻间要相互尊重,强调丈夫对妻子应该尊重。如《礼记·郊特牲》中说,夫对妇要“敬而亲之”。传统文化非常肯定夫妻间忠贞的爱情,而斥责那些忘恩负义的薄倖之徒。史书上曾记载宋弘拒绝汉光武帝嫁姊、尉迟恭拒绝唐太宗嫁女的故事,民间广泛流传着包公铡美案的故事,这些都歌颂了夫妻之间忠贞的爱情。
  二是夫妻要同甘共苦。传统文化认为,夫妻间应相亲相爱,相亲相爱的具体表现就是同甘共苦,共同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把家支撑起来。夫妻间要相互关心、帮助和体贴。有了幸福,夫妻共同分享;有了痛苦,夫妻共同承担,共同渡过;有了困难,夫妻共同克服,互相扶持。“妇之于夫,终身修托,甘苦同之,安危与共。故曰:得意一人,失意一人。舍父母兄弟而托终知于我,斯情亦可念也。事父母、奉祭祀、继后世,更有其大者通知单。有过失宜舍容,不宜辄怒;有不知宜教导,不宜薄待。”  
  三是夫妻间要相敬如宾。要协调好夫妻关系,夫妻双方应相互尊重、忠诚,肩负起对另一方的道德责任,而不能富贵则傲慢,贫贱就轻贱。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夫妻相敬如宾的例子,最有名的就是汉代梁鸿与孟光的“举案齐眉”的故事,也有买臣之妻因买臣贫困而轻慢他的反面例子。
  其三,关于子女教育。
  首先,儒家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不仅仅在于抚养,更在于教育。《三字经》上说,“子不教,父之过”。“爱子不教,犹饥而食之以毒,适所以害之也。”曾国藩说:“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我们常说的“父子有亲”,从父母的角度讲,是要求父母严以辅慈。所谓严,既指父母对子女要有威严,也指父母对子女要严格要求。儒家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不能是溺爱,对子女纵容、宠爱,满足子女一切欲望和需求的父母并不是好的父母。好的父母应该是教育给子女以立身成人的本事,培养子女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技能,为他们今后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袁氏世范》中说:“慈父固多败子。……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子玩易,而瓷其所行矣,子之不肖,父多优容。”父母无权威,教育难以生效;父母要求不严,纵容、溺爱,不利于子女的成长。
  其次,在子女教育中,非常注重德育的教育。儒家认为,道德包含着知与行两个方面,是知与行的矛盾对立统一。孔子十分注重行,他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论语·述而》中,他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孔子看来,做人是人生一切事业的根本,而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去蔽”,如去除愚蠢、去除狂妄等。孔子教育子由,人有“六蔽”,必须通过学习来去除。“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朱熹也认为,获得道德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而不能行,即算不得真知,行是第一位的,知是第二位的。“书固不可不读,但比之行,实差缓耳。”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进一步指出,“以在人之知行言之,闻见之知,不如心之所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行之所以高于知,即在于它是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行为,并带来实际的效益,从而使道德真正实现其价值。
  可见,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家庭就以教育孩子做人为根本,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道德的实质在于行,而不在于知。学得再多,不能见之于行,不能称为有德,相反,它只表示了虚伪和无德。
  在传统文化中,家训家规文化十分发达。传统的家规、家训中有大量的内容是讲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家训或称家规,又称庭训、庭诰、家戒、家范、家法等,主要是指父祖辈对儿孙辈、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和教诲。家训是我国传统伦理文化宝库中极具特色的部分,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柏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袁氏世范》、《扈氏家训》等。传统的家训、家规对于维系传统的家庭道德秩序作用很大。有名的《颜氏家训》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北齐有个士大夫,对颜之推说,“我的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很会写奏折,教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用这些本领来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颜之推听后没有回答,只是想:真是太奇怪了。这个人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用这种方法去取媚于人,即使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我的孩子去做的。  
  这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方式。当前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教育孩子做人与教孩子生存本领之间的失调和矛盾。现代社会,为人父母者过于关注让孩子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知识确实非常重要,但无论怎样重要,它也只是现代社会人发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要使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首要的是要让他们明白怎样做人。因此,为人父母者不能以任何理由颠倒目的与手段的位置。当前,官二代、富二代、明星二代违法犯罪的事例时常见诸报端,为我们教育方式敲响了警钟!
  其四,关于兄弟及类似于兄弟一样的关系
  孟子在阐述人的五伦关系时这样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兄友弟恭、长幼有序是处理家庭中兄弟关系的基本原则。兄友弟恭是指在家庭中,哥哥友爱弟弟,弟弟敬爱哥哥。长幼有序是兄友弟恭关系的扩大,是指在乡党社会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也按家庭中的兄友弟恭的关系去处理。
  长幼有序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年幼者敬重年长者,年长者帮助、扶持年幼者。长幼有序给人一种平等、亲和的感觉。当今社会,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兄弟关系处于空白状态。但是现代人还是非常渴望能得到类似于兄弟之间情谊的感情。当年,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向子夏诉说他没有兄弟的苦恼时,子夏说了这样一句很有名的话:“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既然“四海之内皆兄弟”,那就应该将兄弟关系和对待兄弟的方法,推及到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兄弟一样。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对待兄弟还是朋友、同事、上下级,如果都能按照兄友弟恭的关系处理人际关系,可以省却了现代人的许多痛苦。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