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进校园要突出“精”

时间:2017-12-06 10:55:05  来源:青岛文明网  作者:张瑾
        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各种文化纷纷挺进校园。但是,学校课程表容量有限,孩子们在校学习时间有限,那么多内容的文化进校园如何落实?如何让这些优秀文化真正入脑入心,而不是一阵风似的停留在口号上、标语上或应付上级检查上?这是比文化进校园更要亟待落实的问题。(11月29日 半月谈网)
  国家倡导“文化进校园”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部门和学校都在往这个方面努力,一些学校的课表上都增加了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书法、戏曲、古诗文朗读等,有的学校则利用课外社团活动、文化艺术节、比赛等形式来推荐“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深入开展。
  “文化进校园”推动了校园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潮。此举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是一件意义多重的好事。但是,升学的压力往往又倒逼学生不能在这些传统文化上常驻,因为语数外、物理化学政治等大学科要考试,他们不得不在应试教育中夜以继日。如何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多在“文化进校园”中多徜徉,关键还是突出一个“精”字。
  “文化进校园”要精选项目。有人说,校园不是一个筐,不能任何文化都往里面装。而且,什么传统文化都涌进校园,学校疲于应付,也难出效应,只有多问计学校,从孩子们普遍喜欢的传统文化入手,比如孩子们喜欢非遗的就精选几个民俗文化;喜欢戏剧的,就找他们熟悉的家乡戏剧;喜欢书法的,就踏踏实实地选好书法课程,如此等等,孩子们才会对走进校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耕,也容易入心。
  “文化进校园”要精心设计课程。课程开始如何更加有效,不能让传统文化作为“边角料”。笔者也曾经看过一些学校的课程表,一些戏剧、书法往往都放在周五的最后一节课,传统文化以副科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文化进校园”,是无法提取学生兴趣的。要真正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发生兴趣,就要像语数外一样,实践作业也要跟上,才能使“文化进校园”保质保量。
  “文化进校园”要精准检测效果。很多科目,不像语数外,教师上得不起劲,学生学得也不认真,如何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只有通过艺术节,戏剧节等等,为学生搭建舞台,一方面既能检测学习效果,另外一方面,更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尤其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可能条件,开拓教学资源,特别是需要引进师资,聘请兼职公益人士,开门办学,还可以结合当地优势特色文化艺术资源或传统,开展有系统的长效孵化,这样,“文化进校园”才真正起到培育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
  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苍白的,也是违背教育初衷的。各级学校只有在“文化进校园”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给予精确保障,才能不搞“运动式”,不疲于应付,不仅让传统文化进校园,更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