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时间:2019-02-27 17:23:18 来源: 作者:刘良业 李赞 自习近平同志担任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以来,他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深刻阐述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内容、途径、方法等,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为当今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科学阐述了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他看来: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标识之一。
早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工作者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他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年12月20日,他来到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校区,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座谈会时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一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科学的回答。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年5月4日,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三,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他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同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告诫文艺工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十九大报告中,面对全党,他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科学阐述了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深刻揭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定位。
如何给传统文化教育准确定位?早在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就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的精辟阐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定位,是在指导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深刻阐明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大力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为主线,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深刻阐明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方法。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的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和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他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够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做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对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同年10月1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关键要做好三点:一要坚持有扬弃继承,二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三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深刻阐明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中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他认为应该重视家风教育。他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并认为:“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要让“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并要求:“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培育良好家风:向榜样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阐述,深刻表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从“家庭、家教、家风”这一重要途径入手,高度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
三、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怀和理论视野,对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做出了深刻的理论回答和实践应对,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新理论创新,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重要结晶,是指导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对改革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国际和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屋建瓴,科学、深刻解决了这一难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等。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今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为培养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新时代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此,他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教师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的重要性。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明确要求广大师生“要勤学”、“要修德”、“要明辨”、“要笃实”。并引用古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德者,本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来说明,教导广大师生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2018年5月2日,他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强调:作为人民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注:本文为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一、科学阐述了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在他看来: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最显著的标识之一。
早在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工作者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他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同年12月20日,他来到澳门大学新校区横琴校区,在“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青年”座谈会时再一次明确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关系?对于这一重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科学的回答。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他强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2014年5月4日,他来到北京大学。在座谈会上,他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第三,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共同的魂、共同的梦。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14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他指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同年10月15日,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语重心长告诫文艺工作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十九大报告中,面对全党,他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科学阐述了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深刻揭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定位。
如何给传统文化教育准确定位?早在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上就深刻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关系中华民族的‘根’之所系与‘魂’之所牵。”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他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的精辟阐述,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定位,是在指导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各类教育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二)深刻阐明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他要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大力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为主线,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三)深刻阐明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方法。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他指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的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和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他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而不能够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做到:“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对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同年10月13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关键要做好三点:一要坚持有扬弃继承,二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三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四)深刻阐明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中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他认为应该重视家风教育。他指出:“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并认为:“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要让“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并要求:“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培育良好家风:向榜样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阐述,深刻表明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要从“家庭、家教、家风”这一重要途径入手,高度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
三、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宽阔胸怀和理论视野,对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做出了深刻的理论回答和实践应对,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最新理论创新,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重要结晶,是指导新时代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对改革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根本性、战略性、长远性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为新时代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国人的共识,但是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尤其是国际和国内形势错综复杂的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屋建瓴,科学、深刻解决了这一难题。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等。这些重要论述,为当今传统文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为培养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如何做一名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新时代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为此,他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教师要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弘扬者的重要性。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他明确要求广大师生“要勤学”、“要修德”、“要明辨”、“要笃实”。并引用古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德者,本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来说明,教导广大师生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2018年5月2日,他再次来到北京大学,强调:作为人民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注:本文为2018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