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中华姓氏起源概述--中国姓氏的形成
时间:2021-09-14 10:55:08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中华姓氏起源概述
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上,姓名,一直是人作为社会一员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识别符号。在有着大中华美称的我国,尤其如此。
(一)中国姓氏的形成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中国的姓氏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形成,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一直延续至今,将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现在,对于姓氏的研究,已经形成一种专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统计、计算机人名检索、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和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姓氏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正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正如《通鉴外纪》中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二者相比较,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随着历史条件的影响,又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可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射黄贱,黄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嬗变,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了解了姓和氏的本意和发展统一的基本情况之后,就该论及姓氏的起源了。姓产生于人类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务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了。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姑、妘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统观姓氏形成的原委,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为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为氏。如任、风、子、华等。
3.以先人名或字为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为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赏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踪姓避仇去足改为宗姓等,不一而足。
(一)中国姓氏的形成
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中国的姓氏早在五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形成,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一直延续至今,将世世代代继承下去。现在,对于姓氏的研究,已经形成一种专门学科,它与人口普查统计、计算机人名检索、语言文学以及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和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人事现代化科学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姓氏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正在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音词。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
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正如《通鉴外纪》中所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二者相比较,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随着历史条件的影响,又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与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总之,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商周以前,姓可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氏用以射黄贱,黄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不可通婚。
随着历史的发展嬗变,到了西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分野已经微乎其微。司马迁作《史记》时,干脆把姓氏混为一谈,成为不可分割的同一属姓了。所以,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是也。”
了解了姓和氏的本意和发展统一的基本情况之后,就该论及姓氏的起源了。姓产生于人类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氏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务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了。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姑、妘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是由母权制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所决定的,其作用就是便于通婚与鉴别子孙后代的归属。同姓内部禁止婚配,异姓氏族之间可以通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姓为姓。
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继而,氏之源起,形成滥觞,出现以各种形式得氏的现象。至此,姓和氏本意的属性分野,实质上已不太明显。统观姓氏形成的原委,主要有以下几个类型:
1.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为氏。如赵、西门、郑、苏等。
2.以古姓为氏。如任、风、子、华等。
3.以先人名或字为氏。如皇甫、高、刁、公、施等。
4.以兄弟行次顺序为氏。如伯、仲、叔、季等。
5.以职官名称为氏。如史、仓、库、司徒、司寇、太史等。
6.以职业技艺为氏。如巫、屠、优、卜等。
7.以祖上谥号为氏。如戴、召等。
8.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因赐姓、避讳改姓氏。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赏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10.因逃避仇杀改姓。如端木子贡后代避仇改沐姓,牛姓避仇改牢姓,踪姓避仇去足改为宗姓等,不一而足。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等,情况十分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譬如:在革命战争时代,不少人因从事地下工作或由于形势的需要,采用化名出现,其后人便形成了新的姓氏;又如:夫妻感情极好,为永志不忘,给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待续)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