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0-12 09:02:52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
 
(续上)李姓起源
    由上可知,属陇西李氏的宗族支系迁居人闽,在李熙照时有明确记载。自唐末迄今,陇西李氏人闽历史计有一千三百多年之久。
    李纲在宋朝是著名的主战派代表人物,曾为观文殿大学士。他在宋钦宗时期,官至丞相。时金人侵扰中原,国家蒙难,人民遭殃,李纲视国家安危重于一切,不畏丢官失职,甚至不顾身家性命,多次力主抗金,并亲自指挥了像汴京保卫战这样有影响的战争,从金人手中收复了宋朝的大好河山。然而,他为投降派所不容,被排挤去职。南宋建立初年,李纲被高宗用为丞相,仍积极抗金,主张用二河义军收复失地,因违背了高宗的投降路线,仅做相 75 天,就被罢职。不久再度出相,仍受主和派排挤。后任湖广宜抚使等职。
    李纲一生忠诚为国,被世代誉为“忠贯金石之良将”。宋绍兴十年庚申岁(公元 1140)逝世于福州仓前山椤来精舍寓所,葬怀安县桐口大嘉山南麓(今属闽候县中房乡湖里村),享年58岁。
    李纲生有七子,其中一子为李贵(原名复,又名信甫、显璠),生于公元 1106年,历任左修职郎、建安府建阳县主簿、山东令尹、河南归德州令尹,公元1135年30岁时,因岳飞破水寨,招降杨钦兵乱,携妻带子到河南归德州居住。李贵卒于公元 1181,年享年76 岁,葬于归德州。
    李贵之长子李燔,又称奎公,又名文宿,别名杰,号兴隆,生于宋建炎三年已西岁(1129),六岁时随父迁房归德州。李燔(奎公)在宋朝官至枢密副使,然而受奸臣陷害,逃回归德州隐身,改名李奎。时金兵入侵抢掠烧杀,民不聊生,李奎为避金人之祸,从河南归德州携五子孟佑迁居江西赣州石城渡,开荒种地。李燔卒于宋淳熙六年(1179),享年 51 岁,葬于石城。
    李燔之第五子李孟,又称奇公,又名孟佑,生于公元 11 52 年。李孟九岁随父迁居江西赣州石城(1160),当时宋王朝向金交纳各种贡税,财政空虚,竟逼民预先交纳三年田租,再加上其他征税,民无法生存,纷纷逃迁。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李孟带其二子珍、珠,到宁化石壁(今福建省宁化县内)开基,并改名为奇兴。
    李盂生有四子;珍、珠、珂、球。二子李珠,原名德,号宝珠,又名大郎,于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岁(1176),出生在江西石城。李珠六岁时(1181)随父从石城迁居福建宁化县石壁村。
    李珠在宋朝,历任副榜,县令尹等职。时值宋末元初,天下大乱,南迁人流不断。李珠夫妇舍不得离开石壁,坚持留下守其艰苦开创的基业。
    李珠生有五子: 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公元1231年,宋陈韦镇压闽浙一带农民起义时,水德公时29岁,携妻带子和母潘祖太,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宁化石壁迁居广东镇平县(今微岭县),美居水德后裔再次外迁,据说有建至山装的,会元1226 年,木德、火德在成古思开段西路时离开宁化石壁,先居福建上杭县,集后部又有迁徙广东梅县的,遍布海内外,
    福建宁化石壁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它在陇西李氏的迁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