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1-19 09:24:20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
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
(续上)李姓起源
    公元 923 年,李存勖称帝,建都洛阳,以其祖上得唐朝国姓而自称唐室后裔,以唐为国号,史称后唐。后唐为五代北方政权之一,李存勖为唐庄宗,尊李克用为武帝。
    同年,梁、唐双方展开决战,李存勖将妻儿和随军家属遣回魏州,誓以有进无退之决心。他以宿将李嗣源为先锋,直取汴梁,而自领大军继后,所向皆捷。又以轻骑兼程,袭取汴梁,后梁守将惊惶请降,后梁末帝走投无路,命侍卫杀死自己。后梁百官纷纷请降,历时 17 年的后梁被后唐灭亡。
    后唐历两代四王,12年,李存勖之后,有明宗嗣源、 闵帝从厚、末帝从珂。
    李存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胆略,但自灭梁后居功自傲,不把那些对他忠心耿耿、出生入死的谋臣武将们放在眼里,他说:“我于指头上得天下。”于是,宿将功臣不再如以前那样与他协力同心。李存勖还重用士族和宠幸伶人;又沉湎于声色,朝政日败,仓廪空竭,以至连侍卫军都因乏食,而雇妻鬻子,难怪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他:“知用兵之术,不知为天下之道”。李存勖在灭梁后不过三年的时间内,就变成独夫民贼,终于死于军队的哗变之中。
    此后,唐明宗李嗣源被拥为皇帝。李嗣源本是无姓的沙陀部民,小名忽邈佶。13岁在李国昌帐下当亲兵,善骑射,后被李克用收为义子,赐姓名李嗣源。他曾在战斗中舍死救出李克用,更是深得李克用信任。李嗣源善战,所向无敌,又敦和部下,“所得赐与必分部下”诸将夸功,他却说:“公辈以口击贼,吾以手击贼”,众皆惭服。在灭梁的过程中,李嗣源立下首功,进位中书令。
    明宗李嗣源即位时,虽已六十高龄,但他积极革除弊政,打击伶官、阉宦,又精减机构,惩治贪浊。一次,供奉官宁延徽犯赃,有人向明宗求情,明宗愤怒地说:“食我厚禄,偷我仓储,这是死定了的。连苏秦来劝说我都不会宽容,何况是你!”李嗣源还关心民间疾苦,采取一些利民措施。宰相冯道给弛诵聂夷中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明宗听了十分感动,于是“命左右录其诗,常讽诵之”作为一个封建君王,实为难得。
    明宗的改革,使后唐几年内出现了小康之局。但是这种局面未能维持长久。明宗身边的两个重臣安重海、任圜,一个恃宠骄横,一个刚愎自用,两人在明宗面前常常争辩,甚至怒骂,毫无顾忌,明宗对他们渐渐不满。天从二年(921)、长兴二年(931),明宗分别杀任圜和安重海,于是群臣离心,奸佞得势,后唐统治岌岌可危。
    长兴四年(933),明宗病危,数日不见臣下,嫡子李从荣疑明宗已死,急于夺权,率兵人宫,被枢密使朱弘昭、冯讨逆为名杀死。弥留之际的明宗,惊吓、悲愤而死,在位七年余,谥圣德和武钦孝皇帝。
    明宗死后,五子李从厚继位,不久就在潞王李从珂的兵变中死去。潞王李从珂本是明宗的养子,他倚兵得位,从朝廷到军士,对百姓敲骨吮髓,无所不至。后唐内部,众怨沸腾 ,上下离心。936 年,石敬瑭在晋阳发动叛乱,投靠契丹耶律德光,以割燕云十六州为代价,称儿皇帝。同年,石敬瑭军逼洛阳,末帝走投无路,自焚而死。
    李氏建立的后唐终亡于契丹!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的作者就是南唐后主李煜。公元 937 年徐知浩建南唐,复其故姓李,名升,至 975 年,北宋兵人金陵,南唐灭。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联系我们

地址: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22号河北省教育厅北院

电话:0311—87050831

Q Q :192725968 754252562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

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学会电话:0311—87050831  邮箱: zghb666@sina.com、a9898a@163.com  QQ:192725968 754252562  联系人:刘良业

Copyright © 2014 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2022952号-1

技术支持:APP开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