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姓氏文化》(连载)--李姓起源
时间:2021-12-06 09:13:15 来源: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 作者:木铎编者按:为了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努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2021年9月13日起,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将连续编纂、刊载《中华姓氏文化》。
《中华姓氏文化》将讲述姓氏的发展与演变以及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淫逸等。也讲述我们伟大的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以及他们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良好家风。
《中华姓氏文化》在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网站连续刊载,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欢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对此事提出好的建议,欢迎有关专家学者投稿(投稿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
(续上)李姓起源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区执行委员会书记。在他领导下,北方党组织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在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也注意在军队中扩大革命运动的影响,对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参加北伐起了重要作用。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请愿,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1927年4月6日,张作霖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4月28日,奉系军阀将李大钊等同志一齐绞杀。李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38周岁。
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慕。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幸江都,有迷楼宫人亢歌于夜:“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炀帝叹日:“天启之也!天启之也!”
李姓宗族文化
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 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其体例十分完整。
家谱,为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撰修家谱,经久不衰。同一宗族的人们,以家谱为其共同的精神依托,家谱把千百年来的子子孙孙紧密地凝结成一体,使其每一代裔孙都在血缘与精神上与远祖相通,这种由家谱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文庄公家乘·序例》中,对谱牒的由来作了概括:“古以纪谥系者为牒,以纪世次者为图,天子曰帝系,诸侯曰世本,士大夫曰家史,又曰家谱,别而言之谓之乘,乘者,载也……汉唐以来,人尚谱学,故杨雄作家牒,殷敬作世传,孙氏作谱记,庐氏作家志……”可见,家谱初为殷周时期记载士大夫身份的一种特有的标志,至汉唐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崇尚的宗族文化。
自有族谱以来,人们对其功用的认识日益加深。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人民在天安门举行反对日本等国要求大沽口撤防的请愿,遭到段祺瑞政府的血腥屠杀。大钊同志在惨案发生后,继续领导共产党组织坚持斗争。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进入北京,白色恐怖更加严重。1927年4月6日,张作霖逮捕了大钊同志等八十余人。大钊同志备受酷刑,在监狱中,在法庭上,始终大义凛然,英勇不屈。4月28日,奉系军阀将李大钊等同志一齐绞杀。李大钊同志临刑时毫无惧色,第一个走上绞架,从容就义。时年尚不足38周岁。
1933年4月23日,李大钊灵柩安葬于香山万安公慕。李大钊同志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前途无限忠诚。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幸江都,有迷楼宫人亢歌于夜:“河南杨柳谢,河北李花荣。杨花飞去落何处?李花结果自然成”。炀帝叹日:“天启之也!天启之也!”
李姓宗族文化
在福建连城县蓬峰镇的文川,保存着一本 90卷之长的李氏族谱,其体例十分完整。
家谱,为宗族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自古以来,撰修家谱,经久不衰。同一宗族的人们,以家谱为其共同的精神依托,家谱把千百年来的子子孙孙紧密地凝结成一体,使其每一代裔孙都在血缘与精神上与远祖相通,这种由家谱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光绪二十八年(1902)《李文庄公家乘·序例》中,对谱牒的由来作了概括:“古以纪谥系者为牒,以纪世次者为图,天子曰帝系,诸侯曰世本,士大夫曰家史,又曰家谱,别而言之谓之乘,乘者,载也……汉唐以来,人尚谱学,故杨雄作家牒,殷敬作世传,孙氏作谱记,庐氏作家志……”可见,家谱初为殷周时期记载士大夫身份的一种特有的标志,至汉唐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普遍崇尚的宗族文化。
自有族谱以来,人们对其功用的认识日益加深。
(待续 摘自《中华姓氏起源》)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