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人越多你的人生格局和成就就越大
时间:2022-12-13 09:39:19 来源:《大学之道:大学生必修的六堂职业成长课》 作者:李柏映编者按:为及时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近期发布了一些传统文化教育相关文章,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一些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表达了入会意愿。为此,现将《入会申请表》附在文后,有意者可点击下载填写。并发学会秘书处邮箱:zghb666@sina.com,联系电话:0311-87050831、15373001017,同时也欢迎有关专家学者积极投稿(内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
利他,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做不到?
第一,从来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这与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这样的人生非常痛苦,对于无私,对于利他会不适应,而且越自私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着急。
第二,特别自私的人,往往觉知不到他人的需求、感受。我想帮助别人,别人需要我帮助吗?别人哪里需要我帮助?他们没有对我说有什么要帮助的地方。需要别人说吗?我们在吃饭,老领导没有吃,我们问候一声,不是很正常吗?
第三,有时明白了利他的道理,想行动,但是没有勇气。这么做好吗?我已经多少年都没有帮过别人了,我如果帮助别人,别人不需要,奚落我怎么办?有种种的顾虑。
第四,缺少帮助别人的方法。万一我帮了倒忙怎么办?有这种担心怎么办?一定要去做,不做永远解不开,不做烦恼会越来越多。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你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就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做什么,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弱。而这会严重障碍我们从读书到应聘到就业的整个过程。
常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怎样准备面试?怎样写简历表?怎样能找到一家好的公司?”如果简单地教大家一些方法,没有用。所谓应聘,就是我们利他能力的全程展现,应聘特别能体现一个人感受对方需求的能力。我们过去的错误在于,一直把重点放在如何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企业方的需求,我们自己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不能。《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在应聘这件事上,企业的需求为先,我们的需求为后。
我们怎么来准备应聘?就从感知企业的需求开始。怎么感知企业需求?如果你从小养成利他的习惯,这个难不倒你。对方一定会在各个层面透露他们的需求,比如他们的网站、文化理念、招聘通知、面试提问,以及那些没有直接说明的期待,如果你感知敏锐,都能捕捉到。香港有一家大型船务公司,每次他们招聘时,先看简历。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有年轻人给你送来一份简历,填得很马虎、不工整,很多资料不完整,你会认为这个年轻人做事很认真吗?简历就是公司的一种需求暗示,人家既然把需求都已经列出来了,就要认真对待。就好比我们去饭店,点了四个菜,但是就上两个:“对不起,厨师九点下班。刚炒完两个菜,九点钟到了,那两个菜不能炒了。”如果你是客人,会高兴吗?
所以,从一份求职简历就能看到需求和需求的对接,我们有没有感知人家的需求?大家切记,所谓应聘就是感知需求、顺应需求、满足需求的整个过程。倘若这三个步骤你都把握得很准确,应聘成功的几率肯定高。如果失败了,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有没有感知这个企业的需求?我有没有顺应这个企业的需求?我有没有满足这个企业的需求?如果都没有,人家凭什么聘用你?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背后的障碍不容易破。我以前也做过很多次的招聘,感知能力弱的,到那一瞬间,就是提醒、暗示都没有用,内在东西出不来,自私是多年养成的。所以大家不能轻看,平常不练,上场就应付不了,我们的心已经钝了,已经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一个在工作中,一个在生活中,两个层面看似不关联,实际是一体的。我们在大学都不能把人与人之间这些基本关系理顺,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到了企业,也必然是一样的无力。
很多人感慨:“为什么每次受伤的都是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为什么没有人帮助我?”什么原因?我们很委屈,但仔细想想,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有没有伤害过别人?比如说语言,比如说行为。住一个宿舍,有一个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家没有钱,他穿的袜子都破了洞,我们应不应该嘲笑、讽刺他?嘲笑、讽刺对他是一种伤害。有的时候为什么感知不到?因为错误的习惯在我们身上存留得太久了。我们伤害别人,我们没有感觉,别人伤害我们时难不难受?痛不痛?我们嘲笑别人时觉得很有意思、很开心,别人嘲笑我们时,我们苦不苦恼?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不情愿,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时,急不急切?当别人需要安慰时,我们在一旁袖手旁观,当我们需要别人理解时,如果没有一个人站在我们这一边,孤不孤单?为什么大家都不尊重我?事实上可能我是一个经常不尊重别人的人。为什么别人都不喜欢帮助我?事实上可能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我总是被别人算计?事实上可能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算计别人的人。“我”是这个样子吗?很有可能我们想象的那个自己和别人眼中的那个我,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所以烦恼是自己造成的,只是自己还不知道,从小没有接受利他这种习惯的养成。
有一个教育学者,在做过很多儿童成长经历调查以后,非常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少年成长时期,如果从来没有做过利他的事,这是人生的不幸,再本善的心最后也会渐渐为尘垢掩埋。”这种状态不知不觉,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就会想,利他不需要,自私很正常,久而久之,他的思维会在自我的世界里逗留。他在那个世界陷得那么深,不懂得和这个世界互动,有没有能力获得这个世界对他的帮助?或许偶尔能,但很难持久,然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烦恼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烦恼。
就好比一个人早上扔路上一个香蕉皮,晚上回来,自己踩上去摔倒了,还要骂一句:“谁这么坏,扔香蕉皮!”是谁?自己。当我们的心被遮住了,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怎么被遮住了?长期在自我的世界里陷得太深。怎样能走出来?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甚至可以说它代表着你将来的人生成就。你能为一百个人着想,将来就具备做经理的资格;你能为一千个人着想,就可以做总经理;你能为一万个人着想,当总裁没有问题;能为天下着想,你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国家领导人。你心中的人越多,你的人生格局和成就就越大。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是一段爷爷和孙子的对话。爷爷问孙子:“等你长大以后,是你养一万个人,还是一万个人来养你?”孙子回答:“爷爷,我当然要一万个人养我啦,那多快乐!”爷爷一听,叹了一口气:“坏了坏了,我的孙子长大以后就是个小乞丐的命!”好像是我们赚了便宜,其实是人生路走偏了。
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一,从来处处只为自己着想,多年以来已经习惯了。这与从小的成长环境有关。这样的人生非常痛苦,对于无私,对于利他会不适应,而且越自私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着急。
第二,特别自私的人,往往觉知不到他人的需求、感受。我想帮助别人,别人需要我帮助吗?别人哪里需要我帮助?他们没有对我说有什么要帮助的地方。需要别人说吗?我们在吃饭,老领导没有吃,我们问候一声,不是很正常吗?
第三,有时明白了利他的道理,想行动,但是没有勇气。这么做好吗?我已经多少年都没有帮过别人了,我如果帮助别人,别人不需要,奚落我怎么办?有种种的顾虑。
第四,缺少帮助别人的方法。万一我帮了倒忙怎么办?有这种担心怎么办?一定要去做,不做永远解不开,不做烦恼会越来越多。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你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就不知道自己真正该做什么,对他人的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弱。而这会严重障碍我们从读书到应聘到就业的整个过程。
常有同学问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怎样准备面试?怎样写简历表?怎样能找到一家好的公司?”如果简单地教大家一些方法,没有用。所谓应聘,就是我们利他能力的全程展现,应聘特别能体现一个人感受对方需求的能力。我们过去的错误在于,一直把重点放在如何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如果不能满足企业方的需求,我们自己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满足?不能。《大学》说:“知所先后,则近道也。”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在应聘这件事上,企业的需求为先,我们的需求为后。
我们怎么来准备应聘?就从感知企业的需求开始。怎么感知企业需求?如果你从小养成利他的习惯,这个难不倒你。对方一定会在各个层面透露他们的需求,比如他们的网站、文化理念、招聘通知、面试提问,以及那些没有直接说明的期待,如果你感知敏锐,都能捕捉到。香港有一家大型船务公司,每次他们招聘时,先看简历。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经理,有年轻人给你送来一份简历,填得很马虎、不工整,很多资料不完整,你会认为这个年轻人做事很认真吗?简历就是公司的一种需求暗示,人家既然把需求都已经列出来了,就要认真对待。就好比我们去饭店,点了四个菜,但是就上两个:“对不起,厨师九点下班。刚炒完两个菜,九点钟到了,那两个菜不能炒了。”如果你是客人,会高兴吗?
所以,从一份求职简历就能看到需求和需求的对接,我们有没有感知人家的需求?大家切记,所谓应聘就是感知需求、顺应需求、满足需求的整个过程。倘若这三个步骤你都把握得很准确,应聘成功的几率肯定高。如果失败了,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有没有感知这个企业的需求?我有没有顺应这个企业的需求?我有没有满足这个企业的需求?如果都没有,人家凭什么聘用你?
这个道理很容易懂,但背后的障碍不容易破。我以前也做过很多次的招聘,感知能力弱的,到那一瞬间,就是提醒、暗示都没有用,内在东西出不来,自私是多年养成的。所以大家不能轻看,平常不练,上场就应付不了,我们的心已经钝了,已经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一个在工作中,一个在生活中,两个层面看似不关联,实际是一体的。我们在大学都不能把人与人之间这些基本关系理顺,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到了企业,也必然是一样的无力。
很多人感慨:“为什么每次受伤的都是我?为什么没有人理解我?为什么没有人帮助我?”什么原因?我们很委屈,但仔细想想,我们在平常生活中,有没有伤害过别人?比如说语言,比如说行为。住一个宿舍,有一个是农村的学生,他们家没有钱,他穿的袜子都破了洞,我们应不应该嘲笑、讽刺他?嘲笑、讽刺对他是一种伤害。有的时候为什么感知不到?因为错误的习惯在我们身上存留得太久了。我们伤害别人,我们没有感觉,别人伤害我们时难不难受?痛不痛?我们嘲笑别人时觉得很有意思、很开心,别人嘲笑我们时,我们苦不苦恼?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不情愿,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时,急不急切?当别人需要安慰时,我们在一旁袖手旁观,当我们需要别人理解时,如果没有一个人站在我们这一边,孤不孤单?为什么大家都不尊重我?事实上可能我是一个经常不尊重别人的人。为什么别人都不喜欢帮助我?事实上可能我是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我总是被别人算计?事实上可能我是一个特别喜欢算计别人的人。“我”是这个样子吗?很有可能我们想象的那个自己和别人眼中的那个我,已经不是一个人了。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在什么状态,所以烦恼是自己造成的,只是自己还不知道,从小没有接受利他这种习惯的养成。
有一个教育学者,在做过很多儿童成长经历调查以后,非常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在少年成长时期,如果从来没有做过利他的事,这是人生的不幸,再本善的心最后也会渐渐为尘垢掩埋。”这种状态不知不觉,因为他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事,就会想,利他不需要,自私很正常,久而久之,他的思维会在自我的世界里逗留。他在那个世界陷得那么深,不懂得和这个世界互动,有没有能力获得这个世界对他的帮助?或许偶尔能,但很难持久,然后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烦恼越得不到,越得不到越烦恼。
就好比一个人早上扔路上一个香蕉皮,晚上回来,自己踩上去摔倒了,还要骂一句:“谁这么坏,扔香蕉皮!”是谁?自己。当我们的心被遮住了,看不到真实的世界。怎么被遮住了?长期在自我的世界里陷得太深。怎样能走出来?为他人着想。
为他人着想是世间第一等学问,甚至可以说它代表着你将来的人生成就。你能为一百个人着想,将来就具备做经理的资格;你能为一千个人着想,就可以做总经理;你能为一万个人着想,当总裁没有问题;能为天下着想,你要么是圣人,要么是国家领导人。你心中的人越多,你的人生格局和成就就越大。
最后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是一段爷爷和孙子的对话。爷爷问孙子:“等你长大以后,是你养一万个人,还是一万个人来养你?”孙子回答:“爷爷,我当然要一万个人养我啦,那多快乐!”爷爷一听,叹了一口气:“坏了坏了,我的孙子长大以后就是个小乞丐的命!”好像是我们赚了便宜,其实是人生路走偏了。
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给孩子们教孝道,有哪些好方法?
下一篇:教师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价值观?
爱心账号:50372001040019646
开户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石家庄东方支行开户名称: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